俞敏洪简介人生经历:创办新东方的故事回顾
从 0 到 N
新东方诞生于一个位于中关村二小的 20 平方米小破房子。
1990 年,从北大离职的俞敏洪就是在这里开始筹办他的出国考试培训班。从 0 到 1,俞敏洪最先遇到的问题是招生,他想到了通过推出免费讲座和课程来吸引学生的方法。凭借着好口才和过硬的英语水平,俞敏洪很快就招揽了不少 “ 粉丝 ”,也开始形成自己幽默且励志的教学风格。
在运行了三年时间后,培训班的年收入已近六七百万元,规模初显。但俞敏洪仍然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他并没有办学许可证,只是将培训班挂靠在一个叫做东方大学的机构处。
那一时期,《民办教育促进法》还没影,开设正规培训机构的门槛较高。要想获得办学许可证,办学人首先必须得有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
直到 1993 年 11 月 16 日,俞敏洪才突破各种限制拿到了办学许可证,并且正式取名为新东方。
从小作坊式培训班到正规学校,俞敏洪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俞敏洪只是觉得培训课程赚钱,想攒钱出国留学,但蓬勃发展的新东方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1995 年底,俞敏洪还是出国了,不过,这次不是为了留学,而是去寻找 “ 真正强大的合伙人 ”。
徐小平和王强便是俞敏洪口中的合伙人。三人一同回国后,新东方开始了从出国考试培训的单一业务向多个业务的拓展。由于采取的是原始合伙制,三人分别负责一块业务。其中,俞敏洪继续负责出国考试业务,王强负责除出国考试之外的所有英语学习板块,徐小平则负责出国留学咨询和移民咨询板块。
自此,新东方的 “ 三驾马车 ” 就这么形成了,公司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截止到 2000 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 80%,全国 50% 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 20 万人次。
除了发展新业务以外,两位新合伙人也带来了西方的管理知识,提出公司向正规化的转型。为此,俞敏洪不得不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母亲等家族成员从公司清理了出去。而这半年的时间也被他称为 “ 几乎是最灰暗的时期 ”。
2000 年 5 月,俞敏洪希望将新东方送上市,便又牵头开始股份制改革。
可以说合伙人结构在之前给新东方带来了多大的发展潜力,就给后来的股份制改革造成了多大的阻碍。这是因为在原始的合伙人架构中,每个板块的负责人能拿到这块业务收入的大头,改革后,大部分收入却都要留在公司作为利润。
出于利益纠纷,创始团队从 2001 年开始爆发各种矛盾与争吵,“ 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 的说法便是从此而来。
直到 2003 年底,新东方才结束了维持五年的松散合伙人结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股份制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徐小平等 “ 老人 ” 离开了董事会,新东方也迎来了在后来担任重要岗位的周成刚等 “ 新人 ”。
2006 年 9 月 7 日,在资本的助推下,新东方成功上市。起于草莽之间,新东方成为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公司,俞敏洪也以超过 18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一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但上市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终点。
对新东方来说,虽然终于解决了治理结构等问题,得以上市,但此前的混乱还是给业务留下了不少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