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别样财路 如何看待对诺贝尔奖的崇拜?
原标题:追捧诺奖得主在多国盛行 专家:少一点盲目崇拜,多一些务实理性
[环球时报驻印度、德国、英国特派特约记者 胡博峰 青木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 赵雨笙 丁雨晴]编者的话:每年10月诺贝尔奖公布前后,国际社会都仿佛在开一场人文与科学的盛宴。对个人而言,获得诺贝尔奖意味着自己的成就及其对人类的贡献获得最高认可;对国家而言,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被认为是反映了一定的国家实力。当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国接连掀起热潮。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中国诺奖得主寥寥无几。在“思想经济”火热但国内诺奖得主稀缺的背景下,外国诺奖得主越来越受到青睐。他们受邀出席各种活动、开设工作站或实验室、成为企业顾问或者合伙人,这背后甚至催生出一门生意。有人批评他们来华“走穴”,将“学术功利化”,声称中国人正在高价缴纳“智商税”;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必对此太严苛,这说明中国知识市场拥有巨大需求。事实上,追捧诺奖得主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