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调节
第二节 系统的调节任何系统、理念、技术都不是完美的,若真有一个完美的东西,就万事大吉了。这个“金刚不坏”的系统也同样是不完美的,需要知道它的优点、缺点及如何调整。首先,股市并不是在投资与投机间平衡地振荡,而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振向另一个极端。在书的一开始时我就提到,这就给系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市场中的所有股票都极具投机价值而投资价值却没有明显体现时怎么办?我们是继续参与,在投机中获利,还是出场旁观,耐心等待投资价值的出现?1997年年底的时候,我感觉业绩浪即将来临,就把资金投向高价的业绩好的股票,有天津磁卡、小天鹅、伊利股份、燕京啤酒、江苏春兰等。到了1998年的1月7日,我发现我所持有的股票都获利20%以上,估计振荡即将来临,就平出所有的绩优股,转身买了一些低价股。当时我有这样的思考:一是绩优股从1996年股市上涨以来,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一热再热,这次业绩浪已经在各种预测的烘托下提前发力,市场已露出乏力之态,投机过度已经非常明显。二是低价股在业绩浪面前纷纷下跌,魅力尽失,风险反倒提前释放,一旦业绩有令人吃惊的表现,则会翻倍上扬,利润一定会
高于绩优股。三是即使将来大势翻转,低价股由于价位较低和风险提前释放,损失也一定低于高价绩优股。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我改变了投资战略,把目光聚焦在低价股方面。这个转变对我个人来讲是极具意义的。因为在这之前,从1996年我开始讲课以来,几乎所有的建议都是建立在买绩优股的基础上。即使在1997年8月底到9月中的上证指数从1140点上涨至1250点的中级行情中,低价股有一次反弹,我都坚持绩优股战略。这次改变,意昧着我的观念——绩优股长时间慢涨,绩差股短时间快涨——开始在实践操作中反映出来。这个市场就是这样,高价股转向低价股,投资转向投机,政治概念转向行业概念再转向资产重组概念,总是在动荡中。所以,我建议在市场状态投资价值已经走失,投机价值刚刚体现的阶段,是可以对“金刚不坏”的系统进行调整的。即不再考虑投资价值,只关注于投机的价值。一支股票业绩不好,市场萎缩不是我们抛出股票的理由,而失去投机的价值才是不再拥有这支股票的原因。这其中的机理是这样的:投机总能不问理由地上涨,其一涨再涨的行情及轻松获利的轰动效应会引来一群又一群赌博成性的人们,直至最后的疯狂。既要敢于在疯狂之前搏杀,又要敢于在疯狂之际逃离。从个股中寻一找可以投机的股票比寻找投资的股票要容易得多。请看例子(见图19、图20、图21、图22),我们能从这几张图的对比中发现一些规律吗?是的,它们非常有规律。0711的龙发股份、0020的深华发和600097的恒泰芒果是我投机操作的股票,而0598的蓝星清洗是我一直以投资观点操作的股票。投机的股票在突破长期横盘整理形成的区域以后,都有大幅上扬的表现,而且很快,蓝星清洗却始终无法突破横盘区域。为什么突破横盘整理区域价格会突飞猛进呢?这又用到包容消化的基石。以0711龙发股份为例,当行情突破10.50元后,几乎所有拥有龙发股份的人都处于盈利状态中,而针对所有没有这支股票的人来讲,都是踏空者。平仓的压力在10.50元附近被消化,不再有实质性压力,可以买入的力量也还没有发挥,行情上涨很自然。最后,我想谈谈出货问题。关于出货时机的把握,其实我认为是技术操作中最难的一个问题。股市云:“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一点也不错。可惜在我讲课中,我最害怕的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人提出。获利平仓是一件谁都会又谁都不会的事,往往获利了却不愿平仓,平仓了却又不是理想点位,这方面我有很多教训。客户在27元附近买入中信国安,等到价格上涨至35元的时候,我看到顶部放量,赶紧打电话劝他出货。他迟疑地问我:“还会不会涨?”我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以后的上涨利润,风险太大,不是我们该要的。”结果价格一涨再涨,我的眼镜也一跌再跌,和反向指标差不多。问题在于,当一个很好的投资股票投机十分过度时,我们应该在什么价位出货呢?又如何在短线的搏杀中既不踏空,又能在来回的振荡中赢得利润呢?一般在出货阶段,针对很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具有投机价值的股票除外),有这样的反思路流程:投机过度时就平仓,投机气氛低迷时就持有等待。这其中的运作和对庄家的认识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