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奇迹之一就是在伊索寓言里。那历久弥新但不太完整的投资观念,也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要进一步诠释这项原则你必须再回答三个问题:你如何确定树丛里有鸟儿? 它们何时会出现,同时数量有多少? 无风险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这里我们假定以美国长期公债的利率为准)?如果你能回答以上三个问题,那么你将知道这个树丛最高的价值有多少,以及你可能拥有多少鸟儿。当然,小鸟只是比喻,真正实际的标的还是金钱。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是伊索寓言中的“两鸟在手不如一鸟在林”,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说的“现实惠”、“现到手”。在他看来,企业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才是投资者所能拥有的最实在的东西。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评价股票和评价事业的方法没什么两样。而实际上呢,从古到今这个评估所有金融资产投资方式的方法就从来没有改变过。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公元前六百年前的伊索寓言那里去。
他说,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历久弥新可是又不是很完整的投资观念,那就是“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弄懂这个简单道理,你必须回答三个问题:首先是这个树林里究竟有几只小鸟?其次是它们什么时候会同时出现在你面前?最后是捕捉这些小鸟你需要投入多大的成本?
巴菲特在这里说这个寓言故事的真正含义是,在上市公司这些“树林”里,只有搞清楚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才能知道该股票具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只有搞清楚同时会出现在你面前多少只小鸟,你才能知道你能获得多大的投资报酬;与此同时,你还应当用美国长期公债利率来比较你的投资成本,看能否超过平均投资回报率。否则,即使你能捕捉到这些小鸟,可是由于投资成本过高、最终所得报酬率甚至要低于长期国债,这样的“捕鸟”行为依然是不合算的。
巴菲特说,这一投资理念不但适合于股票投资,还可以扩大到农业、油田、彩票、企业投资等方面,即使是蒸汽机的发明、电力设备的运用、汽车的问世、互联网的应用,都无法改变这样的定律。
他说,你无法想像有谁只要在电脑上输入正确的数字,就能轻轻松松地获得资金运用的最佳途径!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一定要注重自由现金流这个指标,这才是投资者能够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至于其他的投资原则如股利报酬率、本益比、成长率,除非能够提供该企业未来现金流流入流出的任何线索,否则这些指标就和股票内在价值的评估没有一点关系,有时候甚至还要起反作用。
为什么会起反作用呢?他解释说,许多证券分析师和投资家把“成长型”、“价值型”列作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类型,这简直不可思议。在巴菲特看来,成长是股票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不“成长”还要投资该股票干什么呢?但是“成长”并不一定就会增加企业内在价值。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某家企业在成长,当然它会获得相应的业绩增长,可是这应当和伊索寓言中捕捉这只小鸟所付出的成本相比较。更不用说树林里有多少只小鸟、什么时候会出现其中充满变数,谁也无法精确计算出来。可是,如果真的根本无法精确计算出来,尤其是那些变化大的行业和企业,要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无论如何最终得出的数据都很玄乎。既然这样,自由现金流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衡量的指标。
巴菲特说,虽然现在无论该股票的价格是否物有所值、只关心别人会不会以更高价格把你手中的股票买走这样一种“投机主义”广泛盛行,看起来也没有违法,也谈不上不道德,并且这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可是这却不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喜欢玩的游戏。
他们的观点是,如果自己两手空空地参加聚会,又怎么能希望聚会结束后自己满载而归呢?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投资股票必须考察该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有多大,而不是盲目投资。如果该股票根本没有投资价值,你又怎么能希望它能给你创造丰厚的业绩回报呢?
巴菲特说,许多投资者对股市回报给予不切实际的想法。与之相应的是一种荒唐的说法叫“价值创造”。他说,打死他也不相信,那些从来就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企业能够创造出什么价值来?
就好比说,在这个树林中根本就没有一只鸟,你又怎么能从中捕捉到鸟儿来?那些利用市场泡沫创造出来的泡沫公司,最终的目标不是让投资者赚钱,而是赚投资者手中的钱。说穿了这是一种过去“连锁信”骗局的现代版,因为这些企业根本就不产生自由现金流。
巴菲特实事求是地说,他从来没本事从一堆不成气候的上市公司中找到幸运儿的超能力,而是学着从2600多年前古老的伊索寓言中所教导的方法,从比较保守的角度去估算每一只股票每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状况。虽然无法做到很精确,但这样做确实是投资股票所必需的。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投资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是否持续充沛是很重要的,自由现金流是投资者能够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就好比说一片树林中根本没有鸟,你又怎么能期望从这里捕捉到鸟儿呢?
- 上一篇:有了金刚钻才能揽到瓷器活
- 下一篇:检验经营管理层的一杆标尺